我省高考管理重点仍然是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

   2006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高考组织管理的重点仍然是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  

   今年报名参加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统考的考生共373,157人,比去年增加33,910人。在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265,795人,往届高中毕业生93,820人;报考文史类109,831人,理工类227,764人,艺术15,923人,体育类6,097人,除体育类外,其它各科类考生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所有考生将分布在全省的107个考区、398个考点、12,798个考场参加考试。预计将有近四万名工作人员参加考试组织管理工作。  

   全国的1410所普通高校今年计划在陕招生187,075人。院校数比去年增加了114所。全国统考招生计划为178,421人,其中本科计划90,582人,高职(专科)计划87,839人。  

   从元月份组织高考报名开始,春节后各县()先后完成了考生体检、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的组织工作,报名及体检、政审信息的计算机录入、考生校对等基础准备工作,各市()负责完成了考场座位号编排等工作。目前,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考试组织管理的重点仍然是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  

   在安全保密方面,我省主要抓了三个问题:  

   一是继续加强和完善安全保密制度建设。根据近年来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高考各环节的涉密工作制度,重大问题即时报告制度和试题保管期间的零报告制度等。自主命题、网上评卷等新的工作任务,则借鉴兄弟省区的经验,建立了适应这些工作的安全保密制度和措施,尤其是高考自主命题工作,在保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二是针对高考各环节工作中安全保密面对的任务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安全保密措施。自主命题工作场所安装了全天候、无死角电子监控设备,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固定电话使用具有良好录音功能的电话机,专人24小时监管,所有内外通话的时间、人员、通话长度等都有详细记录,所有电话录音则将在高考结束后相当长时间仍然一直保存。命题场所内部的各种涉密材料,另有一整套细致严密的安全保密制度和措施。高考印题工作场所是经过国家保密局审核验证过的、具有承担印制涉密载体资格的印刷厂,考试管理部门与承印单位签订有严格的安全保密责任协议。命题和印题工作场所都由武警战士专门负责外围安全保密值勤任务。各市、县拉运和保管试题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宣部、公安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印发的《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的规定。各评卷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给评卷工作场所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  

   三是加大安全保密监督检查力度。高考命题和印题工作场所在正式启用之前,考试管理部门组织专人对安全保密设施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多数市、县试题保密室在启用前经当地公安和保密部门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省派高考督查团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对各市、县的保密室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必须要求当地限时整改,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在考风考纪方面,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加大对考生的诚信教育。高考前与所有考生签订了《诚信承诺书》,最近要求各地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对考生开展诚信考试专题教育活动,促使考生树立诚信考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意识。根据教育部要求,对去年高考违纪被取消资格、今年又参加高考的考生,在其今年的高考电子档案中,将纪录去年高考作弊的事实,供今年高校录取时参考。  

   二是加强监考队伍建设。要求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监考选聘和培训工作,狠抓监考责任落实,所有考点与监考要签订工作责任协议,所有监考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各县区要逐步建立和巩固监考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的监考工作质量,维护统考的公平公正性。  

   三是采取技术措施切实防范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作弊。根据教育部三令五申的要求,今年我省高考所有考场实施无线电信号屏蔽措施,汉中市各县区高考考场都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  

   四是加大对特殊考生群体的考试监督力度。总结近年来高考作弊、尤其是雷同试卷等影响恶劣的作弊现象,多数发生在体育艺术类考场的情况,今年要求各市(区)必须将本市各县区的体育艺术类考生集中在市级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点考试,以加大市级监督力度,同时避开在本县考试所带来的各种干扰。  

   五是加大上级督查力度。省招办从省内各高校选聘了260名干部和教师,组成陕西省高考督查团,分赴全省的107个考区开展高考督查工作,同时要求各市级招办也要选聘一定数量的高考督查人员,采取包干蹲点等办法,加强对各考点考试组织和监考执行纪律问题监督检查力度。  

   除以上防范性措施外,在考试实施过程和考试结束后,对发现的违纪作弊问题,都将严格按照教育部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微信 微信
微博 微博 数字报 数字报